网站标志
图片
作品分类
书法 (0)
人物 (0)
山水 (0)
花鸟 (4)
水彩 (0)
版画 (0)
油画 (0)
年画 (0)
国画 (0)
篆刻 (0)
工笔 (0)
彩墨 (0)
丙烯 (0)
漆画 (0)
新闻正文
大唐王朝首页-大唐王朝平台【娱乐注册登录首页】-梁国德|惟有梅花先报春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于:2023-09-26 15:13:22    文字:【】【】【

  大唐王朝首页-大唐王朝平台【大唐王朝娱乐注册登录首页】-梁国德|惟有梅花先报春(主管:QQ66306964 主管:skype live:.cid.6c7b79dae5ec9830)太古娱乐虽然说科学越来越昌明,但人的愚昧迷信之风,却不会因此而消退,相反有时会愈吹愈烈。因为日子好了,富贵寿考,趋吉避凶的妄想会日渐炽盛,结果忌讳反而会变得愈加严重了。譬如梅花,本是传春报喜、象征着吉庆之花,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但如今的民俗,有些人并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梅、霉谐音,在俗人的心里,梅花的阴影竟成了霉花,自然是不受欢迎了——这便是众生相罢。

  梅,是一种很早就出现在古籍文献中的植物,诗、书、礼等五经中,多有关于梅的记载,如《诗经•周南》中就有“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等句。

  而梅作为观赏花卉,据考兴起于汉初,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修上林苑便有引进了朱梅、胭脂梅等植物。梅花种类有几十种,若从颜色分,以红梅、白梅两大类型最普遍。红梅喜庆,白梅高洁,各有特点。

  百花之中,牡丹乃花中之王,其富贵自然无花可堪匹敌,但梅花偏有花魁之誉。魁也就是第一。王者不居第一,殊荣落到了梅花头上,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花的特性,通常是春暖花开。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这时百花才争相放艳。唯独梅花却异,她是不畏严寒,愈是寒冷,愈是霜雪侵凌,她就开得愈是精神,愈是灿烂,一身傲骨,让人刮目相看。

  她的凌霜傲雪、迎寒飘香、铁骨冰心的个性,让她早在严冬之时即先行吐艳,所以能享誉花魁也是名至实归的。也正因为她这种精神特质,是别的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的,所以古来的文人对她是情有独钟,而关于梅的诗词文章及画作,更是数不胜数了。

  梅花,历来是文学艺术的宠儿。一年十二花信中,梅花是最早的,属第一花信,常常春未归而梅先开,所以早梅是诗人经常吟咏的一个主题,如唐柳宗元《早梅》诗云:“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全诗主旨在一个早字,别的花还毫无消息,而梅花在高高的枝头上已经绽放了,与碧蓝广阔的天空相辉映。而夜来还是北风阵阵,逼人的寒气中却洋溢着淡淡的梅香。破晓时分,此时霜露尚重,凝聚在梅花上面,滋润欲滴。

  如此洁白无瑕的凌霜早梅,本想摘一枝赠与万里之外的你,奈何关山难越,烟水茫茫,如何送得到呢?眼看寒梅即将凋谢脱落,我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你呢?此诗以早梅的迎风斗寒,不屈不挠的孤傲高洁品格而自况,而这是一种百年孤独的情怀,身边的人都是夏虫不可语冰,无法体味的。远方的知音当能明白,但天涯杳杳,无从倾诉。

  同时代的诗人李商隐,他咏梅的早,却是别具一格的,他在《忆梅》中是这样吟咏的:“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这虽然是一首咏早梅的诗,但抒发的不是赞誉梅的早开,相反是一种开不逢时的嗟叹,从而寄托着作者的抑郁不得志。羁旅久滞天涯,对故乡自是无限的眷恋,如身处寒冬,时刻向往着春天百花争妍的物华天宝。但最令寒梅遗憾的,是开得太早了,当春天来临,百花齐放的时节,她早已凋零谢去,给人的印象,她永远是去年的花,而不是今年的。这正是作者借梅花早开寄托着内心那种生不逢时的哀叹。

  李商隐还有一首《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扶风,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这首咏物诗写于何年,各种说法不一样,可能是李商隐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聘请为书记,入蜀时所作。

  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傍路而开,但开的不是时候。虽然梅花香气沁人,但素娥为什么“惟与月”,青女为什么“不饶霜”,这是难言的怨恨啊,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你,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满把的梅花又有什么用呢?和你的离别令人哀伤欲绝,愁肠寸断。梅花为了谁过早开花,而不是等到春天才开花呢?诗中有悲痛之情,这种悲痛也正是李商隐对自己遭遇的悲痛。自己就像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来而过早开放。这一结句,就把自伤身世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了。

  作为咏物诗,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如同《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的:“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李商隐写梅花,同时又写自己身世。这两者结合得如此完美,浑然天成,显出了极为深厚的艺术功底。

  说起早梅,通常还会想起“一字师”的佳话来。晚唐的诗僧齐己曾作过一首《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梅花开在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中,背景极为孤独苍凉,齐己一见之下,灵感迸发,于是创作了上面这首诗。

  齐己初时原作第二联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他对自己的这首诗非常满意,便携诗前去长安城拜访大诗人郑谷。当时的郑谷不仅以诗名饮誉文坛,还是朝廷官员,比齐己年长十五岁,堪称德高望重的师长。但他并没有自诩名高傲视后辈,而是认真的拜读。郑谷读完说:“数枝不能算早了,比不上一枝早。”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一枝开”是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不同寻常了。此诗经郑谷一字之改,从此成为了咏早梅的千古佳作。从此以后,郑谷和齐己成为一对好诗友。在郑谷的帮助指导下,最终齐己成为和皎然、贯休齐名的著名诗僧。

  此诗描绘了一幅极其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极美感受。而第一枝梅并非是开在昨日,而是昨夜,足见诗人是时刻关注着梅花的动态,不分日夜。当一枝刚吐,即被及时发现,不但突出了梅开之早,对“早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出了早梅那种超越领先不同凡响的神韵,同时诗人的爱梅之情,也更是通过此“一枝”而呼之欲出了。

  南朝谢燮写的《早梅》有不同的视角:“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梅花因为要迎接春天的来临,所以她早早的开放。纵然冬天的天气是如此的寒冷,但她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她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之后,到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也没有人特别注意地观赏她了。

  明代道源也有一首《早梅》:“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群树披上了寒冷的银装,一点颜色都没有,只有逼人的寒气。在南枝上却绽放了梅花。在小溪旁我都闻到了香味,抬头一看,只见梅花的影子映在农家的墙壁上。这真是入画寻诗的境界了。

  梅花不仅早,还谦虚高洁。宋朝的王十朋《红梅》说:“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桃李不要嫉妒红梅,红梅和桃李姿态样子原本就是不同的。红梅经历寒霜之后,身上还留有傲霜斗雪的痕迹,虽然是红梅,却不肯“十分红”,从而指出了红梅谦虚的高贵品质。

  梅花是有精神的,辛弃疾在《临江仙》中说:“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虽然老了,心也懒了,却还是喜欢那江村边上围绕的梅花。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有的全是傲雪凌霜的神韵,了无媚态。而今尽向青山欣赏秀丽景色,为她写些清新的句子。水从竹林流过,溪水带着云霞。令人陶醉,浑然忘记了时间,归家时月上柳梢,时已黄昏了。“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这两句,极具神韵,耐人寻味。

  梅花如果显瘦,原因就是疏影了。宋代汪藻的《点绛唇•新月娟娟》:“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一轮圆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静,远山衔着北斗星。夜不成寐,起来徘徊搔首。窗间横斜着梅花疏影,那么清瘦。好一个秋凉的月夜,但却无心饮酒,于是闲置了杯盏。你可知道,当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我归家的意兴已是浓似酒了。

  宋代曾觌的《点绛唇•庆即席上》也说梅花瘦:“璧月香风,万家帘幕烟如昼。闹蛾雪柳。人似梅花瘦。行乐清时,莫惜笙歌奏。更阑后。满斟金斗。且醉厌厌酒。”

  还有宋代海南道人白玉蟾的《风台遣心其一》“春色浓于酒,梅花瘦似诗。长青今岁叶,粲白去年枝。”有趣的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却有一首诗说梅花未必瘦,诗名很长《遣骑问讯范明州参政,报章寄二绝句和韵谢之》:“南海人从东海归,新诗到日恰梅时。捻梅细比新诗看,未必梅花瘦似诗。”他说细看之下,梅花未必瘦呢。

  清代林古度的《吉祥寺古梅》则非常有意思:“一树古梅花数亩,城中客子乍来看。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吉祥寺中数亩梅花开得正艳,于是出城前去观赏。身临其境,只觉得山深境幽,春寒料峭,却不曾想到这正是梅花冷香逼人的缘故。

  梅花秀雅脱俗,冰心玉质,带有一种若有若无淡淡的幽香,是天然造就的高士品质,所以历来隐士多钟爱梅。其中最著名的,太古自然是北宋时代的隐士林逋。

  林逋字君复,浙江奉化大里黄贤村人,著名隐士,其人通晓经史百家,诗画俱佳。然生性淡泊,不趋荣利,无心于功名。及冠后漫游江淮之间,中年后则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日常翩翩一叶扁舟,往来于西湖诸寺院间,与诗友高僧唱酬。

  又养仙鹤一对,若有客来访,童子则放飞其鹤。林逋见鹤,便棹舟归来。性最爱梅,植梅于庐旁。终生不仕不娶,说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故世称“梅妻鹤子”,这词从此便赋予不爱功名、不为家室所累的出尘隐士内涵。

  如他的《山园小梅》诗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严寒的冬季,春消息尚远,此时百花凋零,一片寒冰世界。但独有梅花却迎着寒风,昂然盛开,她那冰清玉洁的芳姿,风情万种,占尽了小园的风光。稀疏的梅影,横斜在清澈的浅水中,那清幽如暗流的芬芳,飘渺地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枝头栖息,它先偷偷看了梅花一眼,好像在察颜观色揣测对方是否乐意似的;蝴蝶如果晓得梅花的妍美,一定会为之断魂夺魄。幸亏我可以低吟浅唱地和梅花亲近,而不用敲着檀板高歌,端着金杯美酒来欣赏她。

  据《王直方诗话•二十八》记载:王君卿在扬州,同孙巨源、苏子瞻相聚,君卿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林和靖的梅花诗。但是咏杏与桃李都可以这样用吧。”东坡说:“可以是可以,只是杏花和李花不敢承担。”一座大笑。后人读此,不也会心一笑吗?

  这首诗名气实在太大,大到把他当成了中国最会写咏梅诗的诗人了。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和靖是林逋的谥号,人们爱把林逋称为和靖先生。稼轩把林逋与梅的关联等同于陶渊明和菊的关联,这不只是咏物诗范畴内的赞叹,而是将她们和诗人的精神高度和谐的、有机的统一起来了。

  关于梅花的香,虽然李白、杜牧、崔道融、罗隐等咏梅诗作都有提及,但均未赋予不可见的“暗香”和“浮动”的气质。李峤的《梅》:“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郑谷的《梅》:“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所以,暗香浮动这一千古名句,体现出是若有若无的香气,是嗅觉和视觉并重的感知,至此“暗香”就有了超凡脱俗的品格了。

  宋代王淇的《梅》说:“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花本来就淡泊明志,都是因为交友不慎认识了林逋,惹得那么多诗人来写诗,到现在还络绎不断呢。

  而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写有《吊林和靖》:“当时寂寞冰霜下,两句诗成万古名”。这里说的两句诗成万古名,指的正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

  后来,南宋词人姜夔在和靖先生这两句诗的基础上,写有著名的《暗香》《疏影》两首词,并形成了两个著名的词牌名。从那以后,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字语言体系中,疏影、暗香就成了梅的代称。

  林逋绝非浪得虚名,当时像范仲淹、梅尧臣这样的文豪名臣都跟他往来唱和,这还不算,甚至惊动了两朝天子。北宋时代,京城可不是杭州,而是开封。但林逋名声远播,宋真宗闻其事迹而赐粟帛。旁人便劝他趁机出仕,但他却婉然拒绝了,说自己的志趣,非在家室及功名富贵,唯与青山绿水相宜。

  文人的习性,对于自己的作品,无论好坏,多是敝帚自珍的,甚至胜过性命。但林逋则异常潇洒,他的诗作是随作随弃的,从不保存。旁人问他为什么不存稿以示后世,他洒脱的笑道:“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就是说我现在隐逸山林,自己的诗都不想被时人知晓,更何况后世呢?

  临老了,他自营墓穴于庐旁,作墓志铭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茂陵是汉武帝的坟墓,这里是指死后,热衷于封禅的汉武帝在泉下向他索取封禅书时,他会庆幸自己不曾撰写过一字,以免弄脏了自己的清名。这真是了无挂碍的境界了。

  这也是对司马相如的一个讽刺了。据所载,司马相如死后,汉武帝曾在他家中找到了一卷关于谈论封禅的书。这当然不外是大赞汉武大帝盛德的马屁文章,这个对于文人来说,当然是于节有亏的事。林逋虽然自己不存诗稿,但总会有崇拜者替他存稿,所以他依然有部分诗作留传后世。

  林逋去世后,宋仁宗赐他“和靖先生”,所以后世多称林和靖。一个并无半点功勋及爵位的平民隐士,死后却能蒙受天子赐谥号。这个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可见林逋影响之深远。而他的人品,就如他所钟爱的雪白梅花一样,高洁、傲骨、清幽、出尘、脱俗,不着人间一丝烟火气。

  如果单从林逋的行迹上看,他似乎是一位太上忘情的人,对于儿女私情是半点都不感冒的,不是个凡夫。但在他留传下来的诗文中,又不见得完全是个“无情”之人。就本人而言,他的作品中,最喜欢的还是那首词《相思令•吴山青》:“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此词婉约凄恻,儿女情长,情人间离别后的刻骨相思之情跃然纸上,并不像出自一位终生奉行独身主义的隐士之手。

  宋朝大诗人陆游对梅花也是情有独钟的。庄子梦蝶,不知蝶是庄周,抑或庄周是蝶蝶,在佛教中,佛菩萨会以千万亿无穷尽的化身普度众生。而陆游则借用此说法,将自己化身成千万亿梅花,如在他的《梅花绝句》中云:“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此诗是陆游七十八岁时,闲居山阴时作。梅花不畏严寒,笑迎晨风,纷繁似雪,漫山遍野的怒放着。而诗人见此光景,忽发奇想,自己像佛菩萨那样化身千万亿,每一树梅花前,就有一位陆放翁。花即人,人即花,二者融为一体,可谓跃然纸上了。

  陆游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词《卜算子•咏梅》,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梅花那种出尘脱俗,洁身自爱,绝不随波逐流的个性:“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放着,却无人光顾欣赏。暮色降临时节,依然是无依无靠,本是已经够愁苦郁闷的了,偏偏这时又风雨骤起,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但梅花并没有费煞苦心去争艳斗宠,对于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最后凋零了,化作泥土,被驿道匆匆过往的车轮碾作灰尘,依然跟过去绽放时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驿道无久客,都是匆匆过往赶路的人。他们对于驿道旁的梅花,自然是视而不见,无心欣赏的。这就注定了梅花被冷落、不受人眷顾的命运。虽然遭冷遇,但梅花却不因此而改初心,始终秉持高洁的理念,不会因为遭冷落甘不住寂寞而放弃了自己的信念,那怕最后凋零尘土,依然不易其香。始终不变节,这是最可贵的品质了。

  宋代的黄庭坚,因为作《承天院塔记》构文字狱,被朝廷指责“幸灾谤国”之罪,被贬广西宜州,在此之前,他便长期被贬谪巴蜀黔戎等地。到宜州后,偶见梅开,他感而赋词《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他赋此词时,阔别京师已整整十个春秋,其心中的压抑之情是可以理解的。在远离东京汴梁的宜州能看到梅花开放,是晓得春天即将降临了。春夜阑静,微风飘逸,却迟迟闻不到梅花的幽香,作者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而出乎意料的是大唐王朝首页-大唐王朝平台【大唐王朝娱乐注册登录首页】-,第二天破晓晨起,猛然发现向南的枝头早已开遍梅花。只见有梅花瓣随风飘逸,穿过窗户,轻轻落在正在镜台前化妆女子的眉心上,这大概是美人的梳妆惹得梅花心生羡妒的缘故吧。要在平常见到这样的美景,大抵是畅怀酣饮的了;但现在心境不同,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当初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无尽的失落又无可奈何的惆怅罢了。

  林逋是梅痴,而另外还有一位梅痴——元朝的王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笔下的牧童王冕,是以画荷而出名的。而历史上真实的王冕,他最擅长的是画梅,而不是荷。王冕字元章,号梅花屋主人,浙江绍兴诸暨枫桥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其人出身贫寒,是位自学成才的放牛娃。

  据《明史》记载,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淡泊太古娱乐功名,性好田园隐逸,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尤工于画梅,代表作是《墨梅图》。并有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或红或白,但当用笔勾勒出来成了国画,就成墨梅了。

  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冕与王羲之同宗,故称吾家洗砚池。用墨勾画的梅,当然不是以颜色鲜艳夺目而哗众取宠,但淡淡的墨香却如清幽的梅香,神清骨秀,清幽飘逸的清高正直之气,却回荡乾坤。

  郑板桥一生作画,以竹、兰、石为主,而松、菊亦有之。本来无论是“花中四君子”还是“岁寒三友”,两者皆有梅,但郑板桥流传下来的画作,极少见梅。难道郑板桥天生厌梅?当然不是的,郑板桥曾在苏州城的桃花巷东头开了一家画馆卖画,而巷的西头正好是画家吕子敬的画馆。吕擅长画梅,并自诩自己所画的梅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郑板桥在苏州开画馆后,许多顾客都慕名过来请他画梅,但他总是谦虚说自己所画的梅远不及吕子敬的,从而婉拒了。

  吕子敬也因此沾沾自喜,常于顾客前以此自我炫耀。三年后,郑板桥搬迁扬州,吕子敬前来送行。郑板桥临别时送了他一幅梅花图,他一看不知要比自己高超多少,人家之所以不画梅,只是不愿意抢他的饭碗,留点生意给他做而已。可见郑板桥不但诗书画三绝,他那高尚人品更是一绝。

  在古装女子的扮相中,印堂多画有一红圆点的,这种头饰叫梅花妆。梅花妆的故事,传说源自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话说某年的正月初七,她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梅树上有朵梅花被风吹落,正好粘在她的额上,怎么也揭不下来。后来梅花被洗掉,却在公主的额上留下了五个花瓣印记。

  众宫女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异常美丽,便都纷纷效仿剪梅花贴额,从此形成了一种贴花黄的“梅花妆”。后来也有简化成在额上点一圆点的,此装饰在唐代便很流行了。额头点红点或画梅花,成了女子高贵优雅的象征。

  梅花妆后来不但贴上了女子的眉心间,还贴进了文人的诗词里,欧阳修的《诉衷情》,便是这样贴的:“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晨朝起床,天气虽然很冷,窗帘都挂霜了,但相思的女子,还是用嘴将冰冷的手呵热,让玉手温暖灵活了,然后再往额上贴梅花妆,精心的将自己打扮一番。回想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让人更加伤感。准备唱歌的时候先敛容不欢,将笑之时,也还带恨含颦,这真是令人痛断肝肠的事了。

  古来咏梅的作品,佳作很多,然描写的角度却各有不同。王安石的《咏梅》,是一首五绝,寥寥二十个字,却几乎将梅花的特征都囊括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墙角数枝梅,在一个不受人注意的角落中,稀稀疏疏的几枝梅,傲对严寒霜雪,独自绽放了。远远看去,跟枝头挂着的积雪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自己又晓得那不是雪,必定是梅花。为什么呢?因为有一股淡淡的、若有还无的幽香传送了过来,那是梅花特有的清香。这里将梅花的孤高、冷艳、清香、纯洁、凌寒及早发等品质全囊括了,不愧为咏梅诗中的佼佼者。

  梅花以红、白二色为普遍,在俗人眼中,红梅应该倍受青睐,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尤其在早春尚未至,一树红梅已先开,带给人的常常是惊喜。但文人眼中,似乎更喜欢白梅,白梅傲雪而开,带给人那种高洁情愫,在文人眼内,更胜于喜庆。

  太古娱乐

  诗人咏白梅,常与雪相比较,卢梅坡有两首《雪梅》为后世传诵,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他在这里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梅雪争春图,从颜色上看,纯白程度梅是输给雪的,因为梅花还会隐约呈现出淡粉淡黄的元素,但梅花的好处,是散发着淡淡幽香的。所以从色香上看,雪与梅各有千秋,打了个平手。

  第二首进一步阐发,其实梅与雪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如果只有梅花而没有白雪的衬托,梅花凌寒傲雪那种越冷绽放得越灿烂的精神就无法体现了。而且作者此时进一步将自己也巧妙化入其中:即使有雪衬托,但倘若无诗,那冒雪赏梅的毕竟还是个俗人,配不上这高雅的光景。但令人可喜的是,日暮时节,天上纷纷扬扬的正飘着雪,而此时的诗又乘兴吟咏出来了,暮雪、梅花与雪梅诗,三者一起构成了十分的春色。

  梅痴王冕还有一首《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而在唐人张谓的《早梅》里,描绘的也是梅雪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风景:“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路旁小溪桥边,因为有水滋润的缘故,一树梅花早已乘着雪天绽放。但那满枝的白梅,乍看过去,如同没有融化的积雪,这便是早的气象了。

  上面的诗作,普遍都是诗人在严寒的室外赏梅,风景虽然秀美,但终究还是缺少了一种温馨的情调。

  宋朝诗人杜耒的《寒夜》,就给我们弥补了这种缺陷:“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极寒冷的一个冬夜,主人以茶当酒招呼来访的客人。生起炉火将水煮沸了,一起饮茶,围炉夜话。室外寒气逼人,室内温暖如春。这时天空中一轮寒月,将清冷的寒光洒落在窗台上,这本来也是很普通的光景。但可喜的是,窗外那树梅花正好开了,月色映梅,幽香渺渺,那光景刹那间就迥然不同了。窗外的梅花,顷刻便将月色升华到另一番境界。在这样的寒夜,与知己窗下围炉夜话,促膝谈心,烤火品茶,对月赏梅,是何等诗情画意的人生啊。

  中国十大名曲中有一首叫《梅花三弄》,这是一首非常高雅的古曲,其渊源也大有来历,正跟那位不拘礼法、“何可一日无此君”,爱竹成癖的狂士王徵之有关。据《晋书》记载,有一次,王徽之应召取水路赴东晋都城建康,船中途停泊在青溪码头。这时恰巧桓伊从岸上过,王徽之本来并不认识对方,但船上却有人大叫:“岸上那位就是桓野王啊。”王徽之一听就来兴头了,于是他让侍从上岸对桓伊道:“徵之闻君善吹笛,请试为我一奏。”

  封建时代,公开场合玩音乐的通常是下等伶人,而座上听乐曲的多是贵客。当时桓伊是高官贵族,与徽之素无往来,你要求他吹笛来听,如同在使唤下人无别,那简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但王徽之不同,虽然素无往来,桓伊却久闻他的高名,当下便毫不介意,欣然下马上船,在胡床上坐下来,取出随身携带的笛子,乘兴吹了一曲三弄梅花之调。但闻笛曲高妙绝伦,仿如天音,王徽之都听醉了。出乎常人意料的是,桓伊吹奏完毕,站起来径直上岸扬长而去,宾主双方不曾交谈一语,甚至连肢体语言都没有。晋代高士那种放浪不羁、豁达无拘、视礼节如无物的风气由此可见一斑。

  桓伊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为人谦虚低调,朴素而有涵养,又精于音律,《晋书》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而王徽之行为怪诞超脱,恃才放浪不羁,居官而不理政务。这两位人物,一个敦厚谦虚风雅,一个狂狷诙谐博闻,彼此不期而遇却不交一语,一支箫笛一知音,共同催生了这首千古名曲——《梅花三弄》。

  梅花,当然也可以抒发寄托思念之情。宋代刘著有一首《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雪满山城,冷得吹羌笛的歌女手指头都发寒,呜咽的羌笛声,更显悲怆凄凉。江南故乡梅花开了好几度,人在他乡鬓发都已斑白。亮星点点,圆月团团。天上银河倒流的映入杯盘中。我思乡念归写了三千首,寄给你忍着眼泪看吧。

  而杜工部的《和裴迪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好友裴迪写了一首《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诗寄给杜甫,诗中表现了裴迪对杜甫的思念之情,杜甫看完后颇为感动,便写下了此诗作答,裴迪晚年入蜀做幕僚,和杜甫常有诗歌唱和,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

  杜甫借南朝梁诗人何逊,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说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傲寒盛开,诗兴大发,因此写下了这样动人的诗篇,就好比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样高雅。何逊是杜甫非常推崇的一位诗人,杜甫以何逊咏梅之事赞美裴迪,足见对裴迪诗的推崇。

  接着说看到飞雪,自然更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你,幸亏你没有折梅相赠,不然又要勾起我岁暮的愁思了,乡愁也一定会沉重起来的。在我草堂边上,也有一株梅花,正在那里渐渐开放,好像日夜催促着我老去呢。

  折梅思故人,本是古来惯例,杜甫遥对裴迪的思念,足见两人友谊之深和心心相印的情感。但催白诗人头发的不是梅,而是失意的愁闷、老去的悲凉、思乡怀友的愁苦,以及忧国忧民、感伤时事的无奈,这千愁百感集于一身,如何不愁?头又如何不白?等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变得十分敏感,一年春去春又来,一枯一荣之间,均能带给人无限伤感。

  杜甫以诗人的敏锐,放大了这种感觉,触动着我们最敏感的那根心弦。杜甫此诗,以早梅引发“朝夕催人自白头”的感慨,虽然以梅立意,却主要是抒情。正因为如此,杜甫这首咏梅诗,也成为了非常独特的一首,明代王世贞感叹此诗,是“古今咏梅第一”,清代查慎行也盛赞:“看老手赋物,何曾屑屑求工,通体是风神骨力,举此压卷,难乎为继矣”,清代高宗敕、沈德潜也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幽情婉调,别有风神”、“无限曲折”。这里最有神韵的是这两句:“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看来,杜工部竟然怕添忧愁而不忍再折梅了。

  南北朝的陆凯《赠范晔诗》是千古名作,为历代推崇:“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陇头指今天陕西陇县西北部的陇山,当时范晔在此客居。逢驿使是指诗人碰见了送信的驿人恰好要往好友范晔的居住地,于是便折梅寄友。我在江南没有什么贵重的礼物,姑且送你一枝梅花,这也是春天的消息了。

  江南梅花可以说是春天的信使了,正如初唐的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里有诗句写道:“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可见春的信使非梅花莫属,更何况江南梅花又是如此之美。

  后世根据陆凯这首诗演化出“陇头梅”、“陇头花”的典故。南宋袁去华的词《东坡引•陇头梅半吐》里有句“陇头梅半吐,江南岁将暮。”明朝才子杨慎在《春日寄内》里有句“望迷河畔草,歌茖陇头梅。并起因风兴,还思道韫才。” 宋朝的钱惟演《柳絮》诗有句“陆凯传情梅暗落”,因此成就了“陆凯传情”的典故。

  陆凯这首诗写于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诗中将友人之间的那种高尚的情操和入骨的乡愁相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真挚的问侯和祝福。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至深,关键在于友人之间的折梅赠梅以表达问侯以及见梅思乡这两件事上。如唐朝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有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王维的《杂诗》里有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种媚媚道来,却动人心魄,实在是因为个中有真情的缘故了。

  苏东坡的《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梅花玉洁冰清的风骨不理会那些瘴雾,姿容自有仙家的风度。海上的神仙时不时派遣使者来探视芬芳的花丛呢。

  她的素容是不屑施铅粉的,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再美好的情怀,都随着晓云而成空了。而现在,我却不能像王昌龄梦到梨花那样梦到梅花了。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王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王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王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既以人拟花,又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神韵。

  《词源》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看,当可知其艺术造诣之深,用情之厚了。

  苏东坡还有一首《行香子•携手江村》:“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此词是苏轼早期酬赠词中的佳作。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

  这阙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 ,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是此词的主要特点。友情与诗情,是何等消魂。

  梅花不但文人喜爱,四大皆空的出家人同样青睐。临济宗祖师黄櫱禅师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咏梅诗,流传甚广,至今传诵不衰:“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出家人放下红尘的琐事出家修行,这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既然作了这个抉择,便当勤精进,毫不松懈。譬如那梅花,如果不是经历一番彻骨寒冷的磨炼,如何又能绽放出扑鼻的花香呢?这是用梅花傲寒而开的特质来激励僧人努力修行证道的诗,凌寒傲雪有如修行,梅开则如开悟得道。

  无尽藏比丘尼有一首悟道诗,其哲理堪称妙绝:“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寻春是个譬喻,即求道之意。诗人说终日修行求道而始终无法见道,为了求道而云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拜师求道,脚下的芒鞋,将陇头的云朵都踏遍了。但终究无法见道。无可奈何,恹恹失望扫兴而归。这时但见自家的梅花正在怒放,于是不禁破颜而笑,摘了一枝贴在鼻头轻轻嗅了一下,当下豁然开朗,这不正是寻觅多时的春消息么,于是诗人当下顿悟见道。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是说所谓的道,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回光返照自心自然见道,而向外求驰,那是背道而行,永远是无法得道的。

  【作者简介】梁国德,岭南洪拳名家,广东省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理事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诗刊》《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华诗词》《诗词百家》《环球日报》《茂名日报》《南方城市周刊》《诗词月刊》《当代诗词》《岭南诗歌》《诗词报》《高凉诗词》《新华在线》等。太古注册

图片
脚注信息
太古娱乐网站 Copyright(C)2022-2032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